最近,有网友发现,海底捞刮起了一阵“打赏风”。在海底捞的部分门店里配资网站查询,服务员胸前戴有一个二维码,上面写着“如果服务满意,请打赏¥3.99”的字样。扫完二维码后,会直接跳转到个人的微信付款页面,也就是说,这笔打赏费是直接给服务员本人的。
发展是硬道理,服务更是硬道理。在西方,小费文化源远流长,打赏既是对服务的认可,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礼仪。但在国内,小费从未成为主流,国人习惯性认为“服务费已包含在价格里”,用餐结束后无需额外掏腰包。如今刮起的“打赏风”,看似是给服务员“加鸡腿”,实则冲击了既有的消费习惯。试想,顾客原本吃得正开心,进餐过程中却被有意无意引导扫码付小费,这种“吃饭还要发善心”的体验,难免让人产生“被道德绑架”的别扭感。
此等打赏之风虽是个案,却值得细细琢磨。消费升级的今天,顾客想要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连贯、舒适、不被打扰的服务体验。如果微笑成了“付费表情”、递毛巾成了“打赏彩蛋”,最终只会反噬企业自身形象。有网友调侃:“海底捞这是怕员工赚得太舒服,变着法儿给他们加‘外快’?”话糙理不糙,这种做法对员工算作是一种激励,却模糊了服务的价值边界:打赏会不会被异化为隐形KPI?打赏之下,服务质量究竟会提升,还是在功利导向中悄悄变味?这些顾虑目前尚无实证,但让顾客心里添堵,却是显而易见的结果。
退一步讲,打赏本身作为一种市场行为,或许无可厚非,然而目前“胸口扫码”的方式也着实欠妥。对女性服务员而言,胸口被陌生人扫码容易产生被冒犯的不适;对顾客来说,也会对服务员的热情产生质疑,这到底是本职所在,还是冲着那3.99元小费而来?尤其值得警惕的是,将打赏作为一种“碎片化激励”,可能会把服务行业拖进“内卷”泥潭。一旦将员工收入与打赏金额挂钩,服务员难免“看人下菜碟”:对疑似高客单的顾客殷勤备至,对打赏兴致不高的客人则服务态度降温。这不仅会砸了品牌,也与餐饮行业“把顾客当家人”的初心背道而驰。
说到底,胸前悬码索赏,失却商贾从容气度;义利相生,取财有度,方为华夏经营之道。在服务经济时代,企业赢得顾客,从来不是靠佩戴二维码“求打赏”,而是把“顾客至上”的初心落到每一处细节。当服务回到“细水长流”的真诚,当激励变成“润物无声”的关怀,服务行业的新动能自会在口碑与信任里生根发芽。
来源:南方网、粤学习客户端
撰文:林伟
编辑:小关
校对:梁洁萍
荔枝煲汤、入菜、做甜品或饮品
无论你中意哪种吃法,都欢迎投稿
作品票数领先者
更有机会赢取丰厚奖励
配资网站查询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